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两会·专题报道
2025年01月14日

关于宝山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摘要)

——2025年1月7日在上海市宝山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4年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建设“一地两区”的关键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区政协的共同参与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十二届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紧紧围绕上海深化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深入实施“北转型”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一地两区”,聚焦“六大产业”“三箭齐发”“四个城区”,整体性、系统性提升宝山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发展质效持续改善,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进

经济运行调度优化提升。克服龙头企业战略调整、钢价持续下跌等不利影响,建立并发挥“一方案、两清单、五级调度”工作机制作用,持续开展“宝增长”行动,形成央国企联系机制,走访服务宝钢股份、发那科等一批重点企业。

持续调度激发有效投资。实施固投项目清单化管理,预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10亿元。

消费活力不断释放。开展跨年迎新购物季、第五届宝山区“五五购物节”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形成跨业态促消费“组合拳”。

招商引资服务能级提升。构建招商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成立运行招商服务一体化中心。启动“投资宝山”全球招商季。

科创策源能力稳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品牌效应持续放大。各大学科技园全年落地企业207家、转化科技成果62项,累计落地企业734家、转化科技成果198项。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发布“先投后股”2.0版改革试点方案。深化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新增“3D打印人工骨”等5个“拨投结合+先投后股”联合支持项目。

人才活力加速迸发。引育高精尖缺人才,推荐42人次申报国家和市级海外人才计划,66人申报东方英才计划。

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探索新质生产力新型投资模式。引导金融机构运用FTN账户为相关企业海外建厂发放业内首笔长周期、类信用贷款15亿元。

(二)产业转型步伐坚实,六大产业根基巩固壮大

邮轮旅游产业加快复苏。国际邮轮实现开港以来首次“四船同靠”,“爱达·魔都号”等一批国内外邮轮完成首(复)航,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接靠航次数、接待游客数分别为205航次、150万人次。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多点发力。聚焦全市绿色低碳样板区、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建设,发布全市首个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建设方案。

生物医药产业及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加速布局。临港东方生命港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罗济定制化厂房等项目主体竣工,新增近30万平方米标准化产业载体。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实现能级跨越。发挥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效应,工业机器人产值占全国1/9、上海1/3。

新材料产业持续突破。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列入第一批“市区协同”千亿产业集群。翔丰华项目完成桩基工程,宝武特冶项目落地实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稳步发展。设立环上大科技园、中成智谷产业园2个数字广告业园区。

(三)空间转型加速推进,三箭齐发地区能级提升

大吴淞规划重磅落地。全市首个突破行政边界的重点地区专项规划《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正式获批。

南大智慧城快速推进。落户“上大—临港数字经济研究院”等功能性平台。加快一批市政道路和公服配套设施建设。

滨江邮轮旅游带功能完善。成功引入中免集团参与长滩项目开发,180米观光塔竣工交付并完成招商布局。

(四)人居环境整洁有序,美丽城区界面焕发新貌

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推进。编制实施新一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开展第一批34个区级“无废细胞”建设,宝钢股份获评国家级“无废企业”。

生态惠民工程稳步实施。美兰湖中央公园一期竣工开放,炮台湾公园改造工程基本竣工。完成公益林建设和各类抚育项目超4000亩。

乡村振兴建设深入推进。高质量推进“绿色田园”,罗泾大米、长江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便利城区内涵更加丰富

就业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年内户籍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237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683人。

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开办上外双语小学部、新江湾实验学校等4所新建校,完成15个校舍修缮项目和所有义务制学校教室空调安装。

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仁和医院整体改建工程实现完工投用,大场医院二期项目竣工启用,新建、启用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宜居生活环境逐步构建。“两旧一村”更新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完成旧住房成套改造1.94万平方米。

城市交通更加便利。交通外联逐步增强,沪渝蓉高铁全线用地获得国家自然资源部批复。高铁宝山站交通集散中心、公共配套和预留捷运线工程已完成工可批复,站城融合开发完成土地出让。

民生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养老床位建设、适老化改造等多项任务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完成75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建设。

(六)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文城区场景稳步拓展

城市精神品格更加鲜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IP上海城市形象资源贡献三年总成绩全市第一。获评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

文体融合扩面提质。区文化馆顺利开馆。完成7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升、14个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建设、5个共享书房打造。

旅游服务创新供给。深化打造2024上海樱花节。举办首届上海帐篷音乐季等系列活动。

(七)安全韧性不断提升,平安城区运行基础夯实

公共安全保障持续落实。开展防汛隐患排查整治,有力应对“贝碧嘉”等台风暴风雨影响。扎实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消防安全风险逐步消减。围绕“三大类”场所和居民小区畅通“生命通道”工作,整改面积77835米。完成52个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

“三品一特”监管有效推进。开展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自动扶梯及自动人行道安全隐患专项排查等行动。

(八)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动力持续释放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形成五大行动27项104条任务举措。“宝你HUI”入选全国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

国资国企竞争力不断增强。加快推动国投集团布局的“1+1+6”资本招商新格局。抢抓招商体制改革机遇,推进科创产业基金运营,一期首关5亿元已通过产品备案。

改革举措深入实施。出台2024年改革要点,形成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细化分解改革举措。成功申建上海自贸试验区宝山联动创新区。

开放力度持续增强。组织1000多家单位报名参加进博会,意向成交金额达3亿美元。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跨省通办合作城市达61个。

二、2025年宝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25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开局之年,是冲刺“十四五”规划收官、谋划“十五五”规划布局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宝山战略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宝山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四个放在”、聚焦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深入推进“主阵地、主城区、样板区”建设,持续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力发展“六大产业”、推动“三箭齐发”、建设“四个城区”,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持续完善创新发展生态,进一步壮大经济硬实力

做强经济运行调度工作。加强经济形势动态监测分析和运行调度,促进工业、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稳中向好。

全力促进投资增长。推动蒂螺维珍、临港东方生命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实现上海电气工业母机、中电装智慧硅钢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多措并举激发消费潜力。加强商旅文体展联动,持续深入开展全年促消费系列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提升全产业链招商效能。对外坚持组团“出海出门”找项目、觅合作、拓市场,对内通过深化链主企业服务挖掘关联资源,做强产业链精准招商。

加速科创策源能力提升。推动吴淞材料实验室与埃米三江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联动、碳基纳米材料研究所实体化运行。新增国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市专精特新企业70家。

着力营造优良科创生态。开展2025年“先投后股”项目申报。举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宝山区科技创新大会等高能级活动。

不断加强人才引育力度。加大产业人才引育力度,鼓励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持续推进“千企百校行”校园巡回引才。

(二)加快提升六大产业能级,进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

提升邮轮旅游产业能级。筹备参加2025年世界邮轮大会。支持邮轮公司开发多样化的航线及邮轮旅游产品等。

发挥绿色低碳产业新优势。聚力提升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能级,争取绿链平台在长三角大会上揭牌,将平台推广至长三角和国家层面。

加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生态建设。围绕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推进电气集团高端装备项目加快选址,争取年内开工建设。

支持新材料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落实新材料产业区区联动发展模式,拓宽新材料产品应用场景。推进翔丰华、宝武特冶等重点产业项目加快投资进度。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围绕六大产业发展和重点场景应用,推动数据资源集中赋能。持续引进与培育优质产业项目,加快游戏动漫产业集聚。

做优生物医药及合成生物特色产业。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强大,中小企业集聚的产业格局。加强产学研医协同,支持创新疗法和产品等临床验证。

(三)全面打造三箭齐发区域,进一步构筑发展竞争力

推动吴淞创新城早出形象。推进特钢1平方公里先行区和钢铁公园开发建设,重点聚焦核心岛等区域,全力推进“一带三星”标志性项目等相关工作。

加速推进南大智慧城建设。重点聚焦低空经济、细胞与基因治疗、机器人等相关产业,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集聚等。

推动滨江邮轮旅游带融合发展。推动长滩中免海港城18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加快招商运营。

(四)持续提升四个城区品质,进一步塑造城市吸引力

持续推进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推动轨交19号线和S16蕴川高速全面开工建设,轨交18号线具备通车条件。

强化数字城市平台赋能。持续推进社会面视频接入,建成“集中管理、共享应用”的城运视频专网。

推动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五个百年”文化赓续传承工程,加快上海国际邮轮旅游文化带建设,推动大吴淞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和转型发展。

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建各类绿地50公顷,完成立体绿化3万平方米,绿道8公里。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行绿色生产,完成“米袋子、菜篮子”考核生产任务。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

夯实城市安全运行基础。加强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和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创新和加强餐饮业一体化综合监管工作。

(五)健全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打造社会支撑力

加强就业养老等基础保障。年内帮助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率超90%,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按时安置率达100%。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守好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速“两旧一村”改造工作。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827套。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完工300台。

优化教育服务供给。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整合。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新五项标准”建设,确保2025年完成跨学科学习空间建设工作。

完善医疗资源建设。强化医联体建设,常态化落实专科下沉工作。推动吴淞中心医院晋升三级医院。

(六)高效落实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改革驱动力

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持续深化政务服务集成改革。加快打造产业营商环境,着力解决园区、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速国资国企转型。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加快推进布局调整和企业层级压缩工作,提高企业资本效率。

持续推动对外开放。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加快打造成为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北翼的重要节点和上海北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